登录 / 注册
当前位置:青山阁 > 其他小说 > 趣说历史名人 >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>>
    在悠悠华夏历史的长河中,商纣王的名字,宛如一颗被诡异乌云包裹的星辰,散发着神秘而又引人好奇的光芒。他的统治,被后人描绘成一幅荒诞与残暴交织的黑暗画卷,酒池肉林的奢靡、炮烙之刑的残酷,已然成为他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铁证。然而,当我们尝试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,探寻这位末代君王的真实面目时,却惊觉事实远非表面那般简单。今天,就让我们以轻松诙谐、通俗易懂的笔触,穿越时空,走进商纣王的世界,去揭开那些被夸大其词的荒唐背后,不为人知的真相。

    一、身世谜团:含着金钥匙出生的“潜力股”

    商纣王,本名帝辛,他可不是一出生就背负着“纣王”这个恶名。“纣”,乃是周朝胜利者赐予他的谥号,意为“残义损善”,妥妥的负面评价。关于帝辛的身世,历史上还有着其它不同版本的记载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中提到“帝乙长子曰微子启,启母贱,不得嗣。少子辛,辛母正后,辛为嗣”,按照这个说法,帝辛是帝乙的小儿子,他和哥哥微子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,由于母亲是正妻,他得以继承王位。但《吕氏春秋·当务》里的记载又有不同,“纣之同母三人,其长曰微子启,其次曰中衍,其次曰受德,受德乃纣也,甚少矣。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,尚为妾,已而为妻而生纣。纣之父、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,太史据法而争之曰:‘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’”,这里说帝辛和微子启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,只是生微子启时母亲还是妾,到生帝辛时母亲成了王后,太史依据礼法认为有了正妻所生之子就不能立妾室之子为太子,所以帝辛得以继承王位。

    不管怎样,帝辛出生于商王朝的宫廷之中,这一身份,无疑让他成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,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权力的起跑线上。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关于他出生的有趣故事,据说,帝乙的正妻生了三个儿子,老大和老二都在娘胎里乖乖发育,轮到帝辛时,却调皮起来。他在母亲肚子里不安分地折腾,让母亲吃尽苦头。母亲本以为又是个普通皇子,没成想,帝辛出生时,红光满室,香气弥漫,仿佛预示着这个孩子的不凡。当然,这类传说大概率是后人附会的,就跟很多帝王将相出生时“天生异象”的故事一样,不过是为了给他们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,让老百姓觉得他们与众不同。

    但不可否认的是,帝辛打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才能。他容貌英俊,身姿挺拔,放在现代,那绝对是能迷倒万千少女的偶像派。更厉害的是,他力大无穷,能徒手与猛兽搏斗。想象一下,在那个猛兽横行的时代,一个少年仅凭肉身就能降伏野兽,这是何等的英勇!除了身体素质过硬,帝辛还聪明绝顶,口才出众。无论是复杂的政治局势,还是深奥的学术问题,他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,与人辩论时,更是口若悬河,常常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。这样集颜值、力量与智慧于一身的人物,搁现代娱乐圈和学术界,那不得妥妥的“双栖巨星”,粉丝肯定多得数不过来。

    商纣王帝辛,刚登上王位时,绝非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昏庸暴君,而是怀揣着远大抱负,试图力挽狂澜的一代雄主。

    其实初登王位之时,帝辛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商王朝。历经数百年的风雨,王朝的根基虽深厚,却也千疮百孔。国内贵族势力盘根错节,政令难以畅通;外部,周边部落如狼似虎,尤其是东夷部落,频繁侵扰边境,烧杀抢掠,百姓苦不堪言。目睹这一切,帝辛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,他握紧双拳,暗暗发誓,一定要让商王朝的版图不断扩张,让国力蒸蒸日上,重现成汤开国时的辉煌。

    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,帝辛开始积极整军备战。他深入军队,与士兵们同甘共苦,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。帝辛亲自挑选将领,提拔那些有勇有谋、忠诚可靠的人才,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。在训练场上,他常常亲自督战,烈日炎炎下,他的身影与士兵们一同挥汗如雨。帝辛还鼓励士兵们创新战术,引入新的武器装备,使得商朝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东夷部落的骚扰愈发猖獗。他们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灵活的战术,多次突破商朝的边境防线,给边境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帝辛再也无法容忍,他决定对东夷部落展开大规模的征讨。

    出征那天,阳光洒满大地,帝辛身着金色铠甲,骑着高头大马,威风凛凛地站在军队前列。他的眼神坚定而锐利,仿佛能洞察敌人的一举一动。商朝军队士气高昂,战旗飘扬,呐喊声震天动地,如同猛虎出山,向着东夷部落的领地浩浩荡荡地进发。

    当军队抵达东夷边境时,东夷部落早已有所防备。他们凭借着险要的地形,构筑了坚固的防线。然而,帝辛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。他亲自勘察地形,与将领们商议作战方案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帝辛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。

    战斗打响后,商朝军队佯装从正面进攻,吸引了东夷部落的主力。与此同时,帝辛派遣一支精锐部队,绕道东夷部落的后方,发动突然袭击。东夷部落顿时陷入了混乱,首尾不能相顾。在帝辛的指挥下,商朝军队乘胜追击,将东夷部落打得节节败退。

    经过数月的艰苦战斗,帝辛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东夷部落的大部分领土被纳入了商朝的版图,他们的残余势力也纷纷向帝辛投降。这一系列军事行动,不仅成功扩大了商朝的版图,还让商朝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。周边的部落纷纷前来朝贡,承认商朝的霸主地位。

    此时的帝辛,无疑是百姓心中的英雄。他站在高高的城墙上,俯瞰着繁华的都城和安居乐业的百姓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人们对他寄予了开创盛世的厚望,期待着在他的领导下,商王朝能够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。

    然而,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。这位曾经的热血青年,在权力的漩涡中逐渐迷失了自我,一步步走上了一条让人大跌眼镜的荒唐之路。这就好比一部原本剧情紧凑、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,看着看着,突然画风一转,变成了荒诞不经的闹剧,让人猝不及防。

    二、酒池肉林:奢侈的狂欢还是夸张的传说?

    说起商纣王,“酒池肉林”这四个字几乎成了他荒淫无道的代名词。“酒池肉林”的成语典故最早出自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殷本纪》,原义是殷纣以酒为池,以肉为林,为长夜之饮;原指荒淫腐化、极端奢侈的生活,后也形容酒肉极多。按照史书的记载,商纣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,命人挖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池子,里面装满了美酒,这便是臭名昭著的“酒池”;又让人将肉悬挂起来,密密麻麻的,如同一片树林,这就是“肉林”。他与妲己以及一众贵族们,整日在这酒池肉林里狂欢作乐,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。

   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,一群人光着膀子,在酒池里肆意泡澡,一边大口喝酒,一边大块吃肉,还时不时地放声高歌,简直就是一场疯狂到极致的派对。这要是放在现代,说不定会被当成前卫的行为艺术,或者成为某个疯狂派对的创意主题。

    但冷静思考一下,这“酒池肉林”的故事,是不是过于夸张了呢?从科学角度分析,古代的酿酒技术远没有现代发达,酿造能装满一个大池子的美酒,得耗费多少粮食和人力啊!而且古代的酒由于发酵技术有限,酒精度数通常较低,将酒敞开放置在池子中,酒精会迅速挥发,导致酒味变淡,甚至变成水。再加上古代照明条件有限,酒池中的酒精浓度如果过高,使用火把等明火极易引发爆炸。对于“肉林”来说,如果是生肉,悬挂起来会显得杂乱无章,缺乏美感,且容易腐烂发臭,吸引苍蝇等昆虫;如果是熟肉,悬挂成林的状态也很难保持新鲜,很快就会变质。从食用角度来看,悬挂的肉并不方便取食,也不符合古代贵族的饮食习惯。

    所以,有一种观点认为,“酒池肉林”很可能是后人夸大其词的产物。也许商纣王只是举办过一些相对奢华的宴会,准备了美酒佳肴,安排了歌舞表演。但周朝的史官为了证明周朝推翻商朝的合理性,便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添油加醋,将其描绘成如今我们看到的荒诞场景。毕竟,胜利者向来有书写历史的权力,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把前朝君主描绘成十恶不赦的暴君,也是常有的事。

    这就好比如今网上那些夸张的新闻,标题党们为了吸引眼球,故意把事情说得离谱至极。等你点进去一看,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。“酒池肉林”的故事,说不定也是这样,被后人包装成了一个吸引眼球的历史“爆款”。

    三、妲己的魅惑:红颜祸水还是政治背锅侠?

    在商纣王的荒唐故事里,妲己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在各种传说和影视作品中,妲己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,同时也是一只迷惑人心的狐狸精。她凭借自己的美貌和妖术,将商纣王迷得神魂颠倒,使其变得昏庸无道,做出了许多令人发指的荒唐事。

    为了博妲己一笑,商纣王可谓是费尽心思。妲己喜欢看歌舞,商纣王就命人创作各种靡靡之音,还找来一群美女在宫中日夜歌舞;妲己觉得炮烙之刑有趣,商纣王就真的发明了这种残酷的刑罚,用来折磨所谓的“罪人”。在妲己的影响下,商纣王仿佛变成了一个没有思想的傀儡,对她的要求言听计从。

    然而,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,妲己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吗?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,女性地位极其低下,一个女人即便再漂亮、再聪明,真能把一国之君玩弄于股掌之间?商纣王自己难道没有一点判断力和主见吗?

    据《史记·殷本纪》记载,纣王攻取有苏国后,有苏国向纣王进献美女妲己。妲己因貌美而备受王的宠爱,只要是她说的话,王没有不听从的。《列女传·孽嬖传·殷纣妲己》中也提到,妲己受宠后,为所欲为,在朝堂上开始布置自己的势力,只要是妲己所称赞的人,就给升官发财;所憎恶的,便要诛杀。但部分当代学者认为,妲己很可能只是当时封建政权斗争的战利品和牺牲品,而所谓妲己乃千年狐狸所变,不过是后来上位者出于自我洗刷和统治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政治策略。人类学者黄铭崇甚至推测指出,“历史上的妲己并非深宫嫔妃,而是穿着戎装协助丈夫打仗的女将军”“商朝的消亡,也绝非妲己一己之力造成”。

    事实上,把商朝灭亡的责任都推到妲己身上,实在有失公允。在那个时代,女人很难对国家大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。妲己不过是商纣王的一个妃子,她的存在更多是满足商纣王的私欲。商朝的灭亡,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如社会矛盾的激化、贵族阶层的腐败、对外战争的消耗等,不能简单归结于一个女人的魅惑。

    妲己更像是一个政治背锅侠,被周朝的史官塑造成红颜祸水的形象,成了商纣王荒淫无道的替罪羊。就像我们在生活中,有时会找借口逃避责任,妲己就是商朝灭亡这个“责任”的绝佳借口。

    四、炮烙之刑:残酷的统治工具还是历史的抹黑?

    炮烙之刑,无疑是商纣王统治时期最令人发指的暴行之一。据史籍所记载,炮烙柱是商纣王于纪年前十一世纪所创的一种刑法。在商纣王时期,许多的有志之士和忠臣都惨死于炮烙柱之上,即将浑身赤裸的犯人绑缚在铜柱上用炭火进行加热焚烧,直至死亡化为灰烬。在电视剧版《封神演义》中,这样的酷刑是在商纣王的宗亲宴上,由商王的宠妃妲己由烤肉架联想出来的。每次行刑,纣王就邀请各诸侯大臣前来观刑,大臣们在看完行刑后无不冷汗淋漓,众臣恐慌,今后行事就更加谨慎。

    这种刑罚的残酷程度,远超常人的想象。它不仅是对犯人的身体折磨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。在那个时代,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淡薄,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,常常随意对百姓施加各种残酷刑罚。

    但我们也不能排除这种刑罚被夸大的可能性。历史由胜利者书写,周朝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名正言顺,可能故意夸大商纣王的罪行,将他描绘成残暴无比的恶魔。虽然有关于炮烙之刑的记载,但实际施行的频率和残酷程度是否如史书中所描述的那样,很难确定。

    而且,这种刑罚的出现,也反映出商朝末年社会矛盾的尖锐。商纣王为了镇压反对他的人,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。但这些手段不仅没能解决问题,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,最终导致商朝走向灭亡。

    这就好比玩游戏,当你遇到困难时,如果采取过激的方法,可能暂时解决问题,但从长远来看,会让局面变得更糟。商纣王的炮烙之刑,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。

    五、商朝的灭亡:自作孽不可活还是历史的必然?

    商纣王的荒唐统治,最终将商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。在牧野之战中,周武王率领各路诸侯的军队,向商朝发起了最后的总攻。据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,武王攻打商朝国都朝歌,城中百姓都在城郊迎接武王。纣王的军队虽人数众多,但人心惶惶,毫无战斗力可言。结果,商朝军队在战场上一触即溃,商纣王见大势已去,无奈登上鹿台,自焚而死。

    商朝的灭亡,究竟是商纣王自作孽不可活,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?从商纣王的行为来看,他确实做了许多荒唐事,如奢侈浪费、残暴不仁、宠信妲己等,这些行为让他失去了民心,动摇了商朝的统治根基。他自恃才能,常常拒绝臣下的谏劝,加重赋税,使得百姓生活困苦,奴隶和平民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尖锐,商朝与所属各方国的矛盾也空前激化。

    但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,商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商朝末年,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,贵族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、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都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。此外,商朝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缺陷,权力过度集中于君主手中,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。这些深层次的问题,即便没有商纣王,也可能导致商朝走向灭亡。

    这就如同一座摇摇欲坠的房子,商纣王的荒唐行为,只是加速了它倒塌的进程。或许没有他的胡作非为,这座房子还能支撑一段时间,但最终仍难以逃脱倒塌的命运。

    六、历史的真相:被掩埋的故事与被曲解的君王

    当我们重新审视商纣王的统治,会发现历史的真相往往复杂而微妙。商纣王固然有他的过错,他的奢侈、残暴和昏庸,给商朝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。但他也并非一无是处,他曾经的雄心壮志、军事上的成就,都不应被完全忽视。他对东南的经营,使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东南,对江苏西北部和长江流域的最初开发有过功绩。

    而那些关于他的荒唐故事,如酒池肉林、妲己的魅惑、炮烙之刑等,很多可能是被后人夸大和曲解的。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胜利者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书写历史,为了自身利益,对失败者进行抹黑和丑化。

    因此,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时,不能仅仅依据史书的记载就轻易下结论,而应从多个角度、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。或许,在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角落里,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,等待我们去发掘。

    这就像玩拼图游戏,只有收集齐所有的碎片,才能拼出一幅完整的画面。对于商纣王的历史,我们也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,才能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他。也许,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他的一生,会发现他并非简单的暴君,而是一个充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>>

<<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>>
添加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