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:巩固根基,隐患犹存
随着对六国残余势力清剿与招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,边境匈奴的侵扰也得到有效遏制,大秦帝国看似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。嬴政抓住这个时机,全力投入到巩固帝国根基的工作之中。
在经济方面,嬴政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。他深知,农业乃国家之根本,只有百姓安居乐业,帝国才能长治久安。朝廷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修缮和兴建力度,派遣水利专家到各地指导,确保农田灌溉水源充足。同时,鼓励农民开垦荒地,对新开垦的土地给予一定期限的赋税减免。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全国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,粮食产量也稳步提升。
商业上,嬴政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。统一了市场的度量衡标准,严厉打击缺斤短两、以次充好等欺诈行为。在各地设立市场管理机构,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。同时,为了促进贸易往来,降低了部分商税,鼓励商人进行长途贩运,使得大秦帝国内部的商业贸易愈发繁荣,各地的物资得以流通,丰富了百姓的生活。
文化建设上,嬴政继续推广统一的文字和思想教育。在全国范围内,学堂数量不断增加,不仅教授小篆等文字知识,还传播大秦的历史、文化以及帝国的政策法规。通过这种方式,增强百姓对大秦帝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从思想上巩固帝国的统治。
然而,在这一片看似繁荣稳定的背后,仍隐藏着诸多隐患。虽然大部分六国残余势力已被清剿或招抚,但仍有一些顽固分子潜藏在暗处。他们如同蛰伏的毒蛇,等待着时机再次兴风作浪。这些残余势力改变了策略,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公开反抗,而是转入地下,秘密发展势力。他们在民间组织秘密社团,以宗教、商会等名义作掩护,暗中联络各方反秦力量,等待合适的时机发动叛乱。
在朝廷内部,随着帝国的稳定,一些官员开始滋生腐败之风。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,大肆搜刮民脂民膏,中饱私囊。在工程建设中,偷工减料;在赋税征收时,私自增加税额。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,也影响了朝廷的公信力。尽管嬴政推行了严格的监察制度,但仍有部分官员心存侥幸,试图逃避监察。
边境方面,匈奴虽暂时收敛,但并未放弃对大秦帝国的觊觎。他们在北方草原上休养生息,重新集结力量。匈奴单于深知大秦帝国的强大,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,但小规模的骚扰从未停止。他们不时派出小股骑兵,试探大秦边境的防御,寻找薄弱环节,为日后可能的大规模入侵做准备。
更为严重的是,嬴政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并未因之前的波折而停止。徐福东渡杳无音讯后,又有一些方士投其所好,向他进献所谓的长生秘方和修炼之法。嬴政沉迷其中,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。这不仅引起了一些大臣的担忧,也让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再次滋生。他们认为,皇帝不应该将国家的资源浪费在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,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民生。
嬴政虽然察觉到了这些潜在的问题,但由于帝国事务繁杂,他难以面面俱到。面对这些隐患,他一方面下令加强对残余势力的侦查和打击力度,另一方面重申对官员的廉洁要求,加大监察惩处力度。对于边境问题,他指示蒙恬时刻保持警惕,不得松懈。然而,这些措施能否真正消除隐患,确保大秦帝国的长治久安,仍然是一个未知数。大秦帝国如同行驶在波涛汹涌大海中的巨轮,虽然暂时稳住了航向,但四周的暗流涌动仍可能随时将其卷入危险的漩涡……